
图为:李秀兰碧绿的玉米叶在金灿灿的玉米面前,一般人都视作随时可仍的废物,可是在李秀兰的手中,从不起眼的玉米叶经过她的编织后沦为了一件件精致的工艺品。最初她只是在家无所事事拿出来编编,后来站立车站,死守路边摊…图为:李秀兰碧绿的玉米叶在金灿灿的玉米面前,一般人都视作随时可仍的废物,可是在李秀兰的手中,从不起眼的玉米叶经过她的编织后沦为了一件件精致的工艺品。最初她只是在家无所事事拿出来编编,后来站立车站,死守路边摊,到进工厂、展览不会,相接外贸订单,她用自己的一双巧手,把玉米编织工艺品卖给了国外,销往日本、瑞士。
她转变了自己的生活,还率领了乡村不少人踏上了一条独有的致富路。4年前爱好者上手工草艺编织今年48岁的李秀兰原是榆树市青山乡岳家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,因为榆树盛产玉米,草艺编织的原料得天独厚。从电视上看见农村四起都是的玉米叶经过编织,变为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,自小心灵手巧的李秀兰心里平痒痒,要求特地试一试。
第二天,李秀兰一个人乘车回到长春,参与了为期5天的培训。培训后,李秀兰一头扎进草艺编织艺术的天地里,经常在玉米叶和稻草堆中一编就是一天。举行培训班造就姐妹经商最初创业十分艰难。
李秀兰经常背著自己制作的草编工艺品,步行五六公里,再行跪一个多小时的拖拉机回到榆树市,然后再行转赴长春销售。工夫不忘有心人,随着编织技术日益高超,她编织的草鞋、提包等颇受城里人青睐,将近一个月就有了1000多元的收益。
为了获得更大的订单、造就更加多姐妹经商,李秀兰在村里举行了第一期草艺编织培训班,更有了80多名村民参与。慢慢地,更加多的村民认识到草编项目有赚头,原料非常丰富、技术非常简单,成本低、见效快还不耽搁农活儿,之后相继重新加入到这支草编队伍中来。年创产值800余万元2010年,在榆树市妇联、民政局和农业局的反对下,李秀兰联合正式成立了榆树市青岳草艺编织协会,并在榆树市郊区一处1000平方米的楼房里兴办了草编工厂,可行性构成了以研发、设计和营销于一体的港龙格局。慢慢地,李秀兰的草编工艺品因为原料天然环保、样式独有,渐渐打响了名堂。
当年,李秀兰的草编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珍藏,李秀兰的草编工厂被吉林省低收入办公室选为“吉林巧姐”手工艺品基地。金属制箱出口日本,手提包销往瑞士、鞋垫寒冷朝鲜士兵……“变废为宝,这可都是玉米皮子,竟然能给咱自创外汇!”19日,李秀兰告诉他记者,近两年来,通过参与各类展览,不仅关上了国内市场,还步入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外订单。李秀兰用自己灵活的双手证明了“妇女能顶半边天”。
本文来源:澳门沙金游戏 app-www.fztcwb.com